×

建筑防水暖通行业看过来,干货满满,杜绝渗漏通病!

2023/6/1 17:23:15


   伴随着阴雨绵绵的天气,梅雨季节马上就要到来了。每次梅雨季节的来临都是考验你家防水质量的时刻。房屋防水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房屋的耐久性,还关系业主的身体健康和房屋内部物品的正常使用。地板渗水、返潮、屋顶渗漏、水滴答不尽等都是梅雨季节的常见表现,也是业主们的心头之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呢?



   防水工程包含屋面防水、地下防水、外墙防水和楼地面防水等,其中以屋面防水较特别,其所使用的形式、材料和施工方式较为多样。所以,因屋面防水不到位,出现渗漏的现象较为突出。屋面防水质量良莠不齐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因此如何对屋面防水渗漏进行防治,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屋面防水补漏要趁早


   众所周知,为避免屋面防水问题造成更大的损失,一定要“早设防、早发现、早治理“。出现问题后一定要尽早定位渗漏的位置和范围,以防渗漏部位继续发展扩大和恶化,从而减少接下来修补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提高修补的可靠性和成功率!那么该如何尽早发现防水材料出现问题呢?比较简便的方法是使用红外热像仪拍摄出墙体防水材料之间存在的温差,以此推测该部位的损害程度,这种方式比较安全,在远距离就可以检测。



红外成像检测原理


   那为什么红外检测可以尽早发现问题呢?那是因为防水材料在不同的湿度条件下,其比热容、导热系数和光能吸收率都会发生变化。作为屋面材料,在干燥状态下和含水状态下,所反映出来的热特性也会不同。屋面材料如果遇水或受潮,则比热容会提高。

   当白天时,整个屋面都在吸收太阳的热辐射,而这个热辐射的大小,在直接照射区域,基本相同。但因为干燥材料的比热容比湿润材料或受潮材料的比热容要小,所以虽然热能量接收相同,但干燥的材料升温更快,湿润或受潮材料升温则相对较慢。



   一段时间后,干燥材料温度会比湿润或受潮材料高,从而产生了温度差异。而进入夜间,由于失去了太阳的照射,没有了热能补充,同时周围(尤其是大气环境)温度降低,各材料开始逐渐把自身的热能向外辐射。此时,因为干燥材料的比热容较小,散失相同热量(温度降低)得更快,因此导致湿润或受潮材料的温度逐渐比干燥材料要高,也就产生了温度差。
红外热像仪能可视化温度的细微变化,准确定位防水材料的故障位置,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屋面防水材料质量的检测。

红外热像仪检测的重点

   当使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时,如果建筑物发生渗漏水,则渗漏水的部位在图中显示出蓝色,代表该区域的温度相对较低。但是表面如果有材料或者物体堆放,会影响结果,因此在使用热像仪检测前要先排除这些影响因素。

   但是,在使用红外热像仪时,如果物体的温差不大,颜色就会较为接近,那么测量结果可能会不太明显,导致无法准确找到渗漏点。因此,选择测量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尽量选择能够让测量结果更加有特点和表征的时点,这就需要考虑两个因素:1.水要渗透到裂缝,同时藏匿的水分来不及蒸发;2.温差尽可能大。如要让结果比较理想,就要尽量让这两点同时满足。


实拍:红外热像仪视角下的屋面防水状况

   对于满足第一个条件,应选择雨后第一天,有阳光的晴朗天气来测量;对于满足第二点,一般选择在上午10-11点进行,一般情况下这时的受潮物体和干燥物体的温差较大。通过这种时间的选择,我们可以得到比较可靠地测量结果。那么选择一款合适的红外热像仪,对于检测结果的精度和检测流程的简便非常重要!

FLIR新型分离式热像仪

   菲力尔新推出的新型分离式红外热像仪——FLIR ONE Edge Pro,从检测人员的角度设计,可较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对狭窄区域的检测。分离式的设计,让用户可以一手拿着热像仪,一手拿着智能设备(iOS和安卓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均可),面对屋顶等较高较远的检测部位,只需要将探头伸出去,就能在手机等智能设备上看清具体状况,可以检查30米远的区域,当然你也可以将其夹在设备上单手进行操作。



   FLIR ONE Edge Pro新型分离式热像仪,尺寸小巧仅重153g,但功能却很强大,其红外分辨率高达160×120(19,200像素),搭配VividIR(通过结合多个图像帧生成一张更清晰的图像)和FLIR MSX多波段动态成像,让您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定位到屋面防水材料的泄漏点。

使用FLIR ONE Edge Pro拍摄到屋面山墙空鼓

   房屋常见的渗漏点有防水层、屋面板周边与女儿墙连接处、屋面与排水口连接处、窗周边与墙体之间、窗扇底部等。检测人员可使用FLIR ONE Edge Pro定时巡检这些部位,将检测结果通过内置的FLIR Ignite云服务,随时使用蓝牙和Wi-Fi上传、编辑和存储确定的热图像,及时分享给同事,提高检测效率。

下一篇:带你看看钢厂必备神器---FLIR E86

上一篇:原来动物们也懂得“开源节流”呀

返回列表